乳癌電療(即放射治療)是治療乳癌其中一種治療的手段。雖然乳癌電療的成效高,但與其他治療乳癌的方案一樣會伴隨著不少副作用,乳癌患者宜先了解清楚及與醫生共同得出最適當的治療方案。除了電療,乳癌患者進行切除手術外亦有可能需要進行化療,清除體內的癌細胞,目前坊間有新式乳癌腫瘤基因測試—Oncotype DX® 安可待®乳癌腫瘤基因表現檢測,既有效評估乳癌指數及乳癌復發風險,亦可以了解化療效益率。檢測於2023年被美國乳癌醫學指南(NCCN)列為「首選」,而且是唯一可預測化療效益的乳癌腫瘤基因檢測。乳癌早期患者在進行化療之前可先接受檢測,協助醫生制定精準個人化治療方案。
乳癌電療|甚麼是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或稱電療)是治療乳癌的其中一個有效的手段。它的原理是透過高能量輻射光束的照射,直接將乳房內的癌細胞殺死1,而治療期間,輻射光束會同樣穿過正常細胞,不過在接收輻射之後,正常細胞擁有會自行修復的能力,但癌細胞的修復力較差,因此在約6個星期的療程之後,癌細胞基本已被全數消滅。2
乳癌電療|4類乳癌病人需考慮接受放射治療
雖然電療在治療乳癌方面有顯著的效果,但一般情況下乳癌電療只會扮演輔助角色,在傳統乳房切除手術及化療後清除殘留的癌細胞,或者在手術前進行電療,以縮小腫瘤大小2,甚少會單獨使用。因為乳癌治療是局部治療的一種,所以乳癌電療並不是必須的治療措施,醫生一般會針對以下4種乳癌病人才會考慮使用電療3:
- 選擇進行保留乳房手術的乳癌患者,不論入侵性抑或原位性乳癌,電療可以將局部復發的風險由25%減低至10%以下。4
- 腫瘤體積大於5厘米,或者已經侵蝕出皮膚或肌肉
- 接受整個乳房切除手術後,仍發現有殘留癌細胞
- 有4粒或以上腋下淋巴有癌細胞的跡象(N2)
不過,有國際權威期刊於2014年刊登一個大型研究表示,即使接受全乳房切除手術及N1(即有1至3粒腋下淋巴有癌細胞的跡象)的乳癌患者都建議接受電療。研究續指,接受電療後10年復發率會由45.7%下降至34.2%,而20年死亡率就由50.2%下降至42.3%,代表電療對N1乳癌病人亦有明顯得益。5

乳癌電療|電療前要做定位 療程需時約6星期
一般而言,乳癌電療療程需時約6個星期,而開始療程之前,病人都會先到醫院的放射治療部進行定位設計。腫瘤科醫生會利用X光模擬設計機器,在病人身上勾畫出需要接受電療的位置。當完成了模擬程序之後,放射治療師亦會在病人將會接受電療的皮膚上劃上記號,以確保治療位置準確。1
乳癌電療副作用|皮膚泛紅似曬傷 纖維化可多按摩紓緩
與其他傳統癌症療程一樣,會伴隨不少乳癌電療副作用。一般乳癌電療副作用分為短期及長期:短期副作用方面,包括在電療中段或後段,有機會出現水泡、脫皮及皮膚破損等情況,電療後皮膚亦會發紅及疼痛,情況猶如被太陽曬傷,一般會在數周後逐漸痊癒。1,6 身體方面,部分病人在接受乳癌電療之後,患者可能會出現腋下毛髮脫落,精神狀態變差,例如出現疲倦、噁心或輕微頭痛等,通常休息後會有所改善,完成療程後副作用亦會隨之消失。7,8

至於長期乳癌電療副作用方面,不少接受保留乳癌手術的患者,在完成電療之後都會擔心出現乳房纖維化。由於身體接受大劑量的輻射照射後,皮下脂肪組織和肌肉會出現纖維化,皮膚會變厚和變硬,而且缺乏彈性,令手臂伸不直,牽扯肩部及背部肌肉,同時患肢淋巴回流會受阻,導致淋巴液聚集,令上肢腫脹。1,9 一般情況下,乳房纖維化會在電療後數個月至首年內出現,然後會逐漸變回柔軟。

乳癌電療副作用|療程期間特別護理可紓緩不適
雖然乳癌電療副作用會為患者帶來不適,但醫生會建議患者在療程期間多做特別護理去緩解不適的症狀,例如在發紅乾燥的位置塗上蘆薈啫喱或水份潤膚霜,滋潤皮膚之外,冰涼的感覺亦可以紓緩灼熱和疼痛。11 至於乳房纖維化,醫生會建議每天按摩相關部分,有助減少纖維化及欠彈性機會,另外增加上肢的運動亦可以提升手臂的靈活程度,減低水腫的影響。8,10
乳癌電療副作用|攝取蛋白質對身體回復健康至關重要
無論是哪一種癌症,營養的補充對於患者極為重要,需要補充足夠的能量令身體回復健康。病人在接受治療期間,蛋白質需求量是一般人的1.5倍至2倍11,所以可以多進食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如奶、海產、豆製品等,但部分接受乳癌電療的患者,療程期間或會出現噁心、嘔吐等徵狀,因此香港防癌會建議先吃米粥或菜粥等易消化而且提供能量的食物,等情況改善才攝取蛋白質。11
乳癌電療副作用|新技術有助減少輻射吸收量
乳癌電療的發展已經漸趨成熟,不過乳癌電療副作用仍然困擾不少病人的生活。因此,未來的研究方向將集中於維持高效益的同時,減少電療的次數,從而降低乳癌電療副作用。目前醫學界亦探討低分次電療(hypofractionation)的療效。低分次電療就是以低乳癌電療的次數,再配合同步加強技術,精準針對高風險位置加強電療效果,達到同樣的效果。歐洲治療放射學及腫瘤學會及國際放射腫瘤學、生物學、物理學雜誌均有醫學研究數據顯示12,13,傳統30次電療相比低分次電療配合同步加強技術,治療效果相約,同時副作用亦沒有明顯增加。

乳癌電療副作用|乳癌患者宜與醫生討論各治療辦法的可行性
乳癌治療與其他癌症治療方法一樣,醫生一般會考慮患者的身體狀況、年紀等因素再得出最佳的治療方案,因此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後,醫生亦會建議患者接受電療或化療,以提升治療的成效。然而有研究指,化療在早期乳癌患者的成效不高,每10個早期HR陽性及HER2陰性的乳癌患者,當中有8個都不能從化療額外獲益14-23,因此患者應權衡化療的成效和副作用對身體的影響,或者先透過精準腫瘤基因檢測工具,以評估乳癌的復發指數、乳癌復發風險以及化療效益率。
Oncotype DX® 安可待®乳癌腫瘤基因表現檢測適合被診斷出患有荷爾蒙受體呈陽性 (H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呈陰性 (HER2-)及淋巴結呈陰性或淋巴結呈陽性 (不多於3個淋巴結)的早期入侵性乳癌患者進行檢測。於2023年被美國乳癌醫學指南(NCCN)列為「首選」,而且是唯一可預測化療效益的乳癌腫瘤基因檢測,並強烈建議醫生為合適的早期乳癌患者選擇21-gene RT-PCR assay(即Oncotype DX 安可待)基因檢測。檢測亦獲得具權威及前瞻性的大型研究TAILORx結果證明,可明確識別出那些從化療中獲益的患者和那些不會從化療中受益的患者24-30,避免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痛楚。
若想了解更加更多,請瀏覽:安可待®乳癌腫瘤基因檢測
文章來源:healthyD: 乳癌電療副作用|乳癌電療會有乳房纖維化?手術化療前做腫瘤基因檢測 配合電療效果更佳
-
參考資料:
- 香港乳癌基金會。https://www.hkbcf.org/zh/breast_cancer/main/91/
- 癌症基金會。https://www.cancer-fund.org/breast-cancer/
- 香港乳癌及乳病治療中心。https://www.breasthk.com/radiotherapy/
- 香港乳癌基金會。https://www.hkbcf.org/zh/patient_support/main/912/
- The Lancet. Effect of radiotherapy after mastectomy and axillary surgery on 10-year recurrence and 20-year breast cancer mortality: 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or 8135 women in 22 randomised trials. https://www.thelancet.com/pdfs/journals/lancet/PIIS0140-6736(14)60488-8.pdf
- 香港防癌會。《乳癌多面睇》https://www.hkacs.org.hk/ufiles/BreastCancerbooklet_2019.pdf
- 癌症基金會。https://www.cancer-fund.org/pink/treatment/
- 香港防癌會。《放射治療 – 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及護理》。https://www.hkacs.org.hk/ufiles/Radiotherapy.pdf
- 醫院管理局。https://www21.ha.org.hk/smartpatient/SPW/MediaLibraries/SPW/SPWMedia/Occupational-Therapy-Post-mastectomy-Chinese-Mar-09r2.pdf?ext=.pdf
- 香港乳癌基金會。https://www.hkbcf.org/zh/patient_support/main/914/
- 香港防癌會。《給癌症病人的飲食指引 – 增強病人對治療的承受力和加速復原》https://www.hkacs.org.hk/uploadimages/download/00971/20PPfood_20Oct.pdf
- https://www.estro.org/Congresses/ESTRO-2021/499/profferedpapers16-late-breakingabstracts/3418/importhightrial-doseescalatedsimultaneousintegrate
- Internatio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https://www.redjournal.org/article/S0360-3016(22)03081-4/fulltext
- Lancet. 20121. Sparano et al. N Engl J Med. 2015.
- Sparano et al. N Engl J Med. 2018.
- Petkov et al. npj Breast Cancer. 2016.
- Stemmer et al. npj Breast Cancer. 2019.
- Bello et al. Ann Surg Oncol. 2018.
- Geyer et al. Npj Breast Canc 2018.
- Zhang et al. Breast Can Res Treat 2020.
- Stemmer et al. npj Breast Cancer 2017.
- Albain et al. Lancet Oncol 2010; 2010
- Kalinsky et al, SABCS 2020 GS3-00
- Paik et al. J Clin Oncol. 2006.
- Sparano et al. N Engl J Med. 2015.
- Sparano et al. N Engl J Med. 2018.
- Geyer et al. npj Breast Cancer. 2018.
- Albain et al. Lancet Oncol. 2010.
- Kalinsky et al. N Engl J Med.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