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是香港女性的頭號癌症,每13名女性就有1人有機會患上入侵性乳癌2。乳癌的復發率一般較高,令不少女性都「聞癌色變」,而且患上乳癌後或面對許多不確定性,難免會加深乳癌患者的憂慮,例如是否需要接受化療等術後輔助治療。今年6月,香港乳癌基金會曾委託機構進行一項調查,發現逾7成港人誤以為完成乳癌手術後必須做乳癌化療;另有88%擔心乳癌化療帶來的副作用如脫髮、身體及精神疲勞及嘔吐等;逾6成受訪者低估乳癌治療開支,治療期間醫療開支成負擔;97%盼有精準方法預測乳癌化療效益1,以提升乳癌存活率。近年,市面上推出了嶄新的乳癌腫瘤基因檢測,究竟它可以為乳癌病人帶來哪些指標性資訊,以減少過度治療或治療不足的風險和提升乳癌化療成效?
乳癌化療成效|研究:每10個乳癌病人接受化療 少於2人獲益4-12
目前,外科切除手術是一線乳癌治療的方法之一,醫生一般會按乳癌患者的腫瘤大小、位置等不同因素,去建議進行硬塊切除、全乳切除抑或腋下淋巴結切除手術3,而部分人或需要再接受術後治療。不過,很多人對乳癌的術後治療一知半解,甚至誤以為手術後必須進行乳癌化療,以為可以提升乳癌存活率。然而有研究指出,平均每10個早期HR陽性及HER2陰性的乳癌患者,只有少於2人能夠從化療中額外獲益4-12,變相其餘8名病人需要白白承受乳癌化療的痛楚,但對康復沒有任何幫助。

乳癌化療成效|近7成人病理報告不能預測化療效益 基因檢測助醫生制定精準治療方案
以往醫生只能夠依靠癌細胞在顯微鏡下的特性來判斷乳癌復發率,包括腫瘤大小、腫瘤分級及臨床風險分類等,去評估乳癌患者的復發率。然而,目前有研究指出,單靠表性病理特點很難精準辨別乳癌復發率4。另外,根據權威及前瞻性大型研究TAILORx的證據顯示,單獨的臨床病理特徵雖然可以評估疾病的發展,但不足以決定乳癌患者能否從化療中獲益13,進一步指出乳癌患者不能夠單純以傳統病理報告,作為化療選擇的依據。
臨床病理特徵 | 是否能預測化療效益? |
---|---|
腫瘤大小 | 否 |
腫瘤分級 | 否 |
臨床風險分類 | 否 |
隨著醫學的進步,坊間近年推出嶄新的腫瘤基因檢測,協助醫生為乳癌患者制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腫瘤基因檢測不單可以精準評估乳癌復發率,同時可以顯示乳癌化療的效益,為病人接受下一步治療前,提供指標性的建議。雖然腫瘤基因檢測能夠為部分乳癌病人省卻乳癌化療的痛楚,但普遍市民對於該檢測的了解不足,有近7成人不知道可以透過腫瘤基因檢測結果去制定治療方案1。
乳癌化療成效|乳癌腫瘤基因檢測 計算化療效益 評估化療必要性
為避免承受乳癌化療帶來的痛楚,並獲得最佳治療,乳癌患者或可以考慮選擇Oncotype DX®安可待®乳癌腫瘤基因檢測。它獲得美國權威醫療指南《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連續6年推薦為「首選」乳癌檢測,能夠為醫生及乳癌患者提供復發指數®作參考,並精準地計算化療效益。
乳癌腫瘤基因檢測會檢驗21個與乳癌相關的基因,並且提供以下3項指標性資訊:
乳癌化療成效|復發指數®結果可避免乳癌患者過度或不足治療
其中,復發指數®結果是乳癌患者進行Oncotype DX®安可待®乳癌腫瘤基因檢測其中一個重要的指標性數字,當中0-25代表接受荷爾蒙治療同時加入化療,並沒有明顯的化療效益,建議乳癌患者可免除不必要的乳癌化療;如果復發指數®結果介乎26-100,即代表乳癌患者接受荷爾蒙治療同時加入乳癌化療,化療將有明顯效益。故此,透過腫瘤基因檢測就可以幫助乳癌患者接受更為精準及個人化的癌症治療。

有研究發現,如果根據傳統臨床風險因素分析,有73%的高臨床風險乳癌患者的復發指數®結果結果為0-25,若然沒有接受「乳癌腫瘤基因檢測」,或有機會接受了過度治療4。相反,復發指數®結果界乎26-100的乳癌患者,約有43%會被低估為臨床風險,他們或有機會未能獲得充分治療,有可能增加乳癌復發風險,影響患者乳癌存活率4。
乳癌化療成效|推資助計劃 為乳癌患者提供腫瘤基因檢測 合資格可全數資助
為了讓更多港人認識乳癌腫瘤基因檢測,於2019年起安可待®與香港乳癌基金合作推出乳癌腫瘤基因檢測資助計劃。計劃至今已經有超過200名患者接受資助,並成功幫助患者評估化療效益,免除不必要的治療或副作用,減低其身體及經濟負擔。
為進一步幫助乳癌患者得到更精準的治療,香港乳癌基金會推出全新「乳癌腫瘤基因檢測關顧計劃」,為在公立醫院接受乳癌治療的香港居民提供免資產審查支援,幫助評估乳癌化療效益。在新計劃下,乳癌患者自費完成檢測後,如報告的復發指數®結果高於25分,代表需要接受化療,患者可申請全額退款資助,以緩解經濟負擔。各項資助詳情可瀏覽香港乳癌基金會網頁。
👉安可待®乳癌腫瘤基因檢測詳情:按此了解
文章來源:healthyD: 乳癌化療成效|逾7成港人誤會乳癌手術後必須化療 安可待檢測可免卻不必要化療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如有任何疑問,請問諮詢醫生之專業意見。
-
參考資料:
- 香港乳癌基金會
- 香港乳癌基金會《每13個人有1名乳癌患者》
- 癌症基金會《乳癌治療》
- Sparano et al. N Engl J Med. 2018.
- Petkov et al. npj Breast Cancer. 2016
- Stemmer et al. npj Breast Cancer. 2019.
- Bello et al. Ann Surg Oncol. 2018.
- Geyer et al. Npj Breast Canc 2018.
- Zhang et al. Breast Can Res Treat 2020.
- Stemmer et al. npj Breast Cancer 2017.
- Albain et al. Lancet Oncol 2010; 2010
- Kalinsky et al, SABCS 2020 GS3-00
-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 TAILORx trial finds most women with early 7 breast cancer do not benefit from chemotherapy. 2018.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ih.gov/news-events/news-releases/tailorx-trial-finds-most-womenearly-breast-cancer-do-not-benefit-chemotherapy. Accessed on 19 March 2019.
- Paik et al. J Clin Oncol. 2006.
^臨床病理特徵:腫瘤大小=小於等於2厘米或大於2厘米; 腫瘤分級=1期或2期或3期; 臨床風險分類=高或低。
Oncotype DX Breast Recurrence Score, 安可待®, and復發指數® are trademarks or registered trademarks of Genomic Health, Inc. Used under license 2024 Genomic Health, Inc. All rights reserved.